钟敬文(1903年3月20日-2002年1月10日),原名钟谭宗,广东海丰人,中国著名民俗学家、民间文学大师、现代散文作家,被誉为“中国民俗学之父”。
生平经历
- 早年求学:1920年就读于海丰陆安师范学校,受新文化运动影响,开始创作白话诗,并接触民间文学。
- 民俗学起步:1922年毕业后在家乡任教,开始搜集、整理民间歌谣故事,并在《歌谣》周刊发表文章。
- 学术发展:1927年到中山大学任教,与顾颉刚等人组织民俗学会,编辑《民间文艺》《民俗》等刊物。1928年到杭州,继续研究民间文学并创作散文、新诗。1934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,从事神话学、民俗学研究。
- 抗战时期:积极参加抗日爱国民主运动,创作报告文学,宣传抗日。
- 新中国成立后:1949年到北京师范大学任教,致力于民间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,曾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、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等职。
主要成就
- 学科建设:创建中国民俗学会,提出建设“民间文艺学”学科,构建了包括民间文艺学原理研究、历史研究、批评评论、方法论和资料学的学科体系。
- 学术研究:著有《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》《钟敬文学术论著自选集》等,主编《民间文学概论》《民俗学概论》等,对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。
- 人才培养:培养了大量民俗学、民间文学领域的专业人才,其弟子和再传弟子在中国高校和研究机构从事相关教研工作。
钟敬文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民间文学、民俗学的研究与创作,为中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