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子,名御寇,又名寇,字云,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代表人物之一,郑国圃田(今河南郑州)人,约与郑繻公同时。以下是关于列子的相关介绍:
人物生平
列子师从关尹子、壶丘子、老商氏、支昏无人等,隐居郑国四十年,不求名利,清静修道,主张循名责实,无为而治。他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,先后著书二十篇,十万多字,但均已失传。
主要思想
- 贵虚尚玄:列子主张清静无为,归同于老庄,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,被道家尊为前辈,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(列子学),对后世哲学、美学、文学、科技、养生、乐曲、宗教影响非常深远。
- 顺应自然: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,人与自然之间应当保持和谐的关系,通过顺应自然的法则,人们能够减少内心的冲突与焦虑,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。
- 无为而治:无为并非意味着消极怠退,而是强调在行动中保持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,在面对选择与决策时,应更多地倾听内心的声音,尊重自身的感受,而不是被外界压力所左右。
著作简介
- 《列子》:又名《冲虚真经》,是道家经典之一,现存八篇,分别为《天瑞》《黄帝》《周穆王》《仲穆王》《汤问》《力命》《杨朱》《说符》,内容多为民间故事、寓言、神话传说等,题材广泛,有些颇富教育意义。
- 成书经历:该书相传为列御寇所著,但后人考证,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。其成书大体经历三个阶段,先是列子稍后,门人据其活动与言论编撰而成,不止八篇;后汉人在此基础上补充整理,而成《汉书·艺文志》上著录的八篇之数;最后张湛据其先人藏书,及在战乱后收集到的残卷,“参校有无,始得完备”,并依照《汉书·艺文志》所记八篇,编撰成今本《列子》。
轶事典故
- 列子拒粟:列子因家中贫穷,常吃不饱肚子,面黄肌瘦。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,以搏个好士之名,子阳便派人送他十车粮食,列子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。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,子阳被杀,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,列子得以安然无恙。
- 列子学射:列子擅长射箭,自认为天下第一,但有人告诉他伯昏无人箭术更高,他便前去挑战。他表演了连珠箭,伯昏无人却说这距离无心射箭的境界还很远,真正的高手能在危险境地临危不乱,列子这才心服口服。
人物纪念
列子死后葬在了家乡郑州,在郑州市东30里的圃田村,村东南有列子墓及墓碑,墓前有潮河,后有丘陵,四周枣林丛丛,附近还有列子祠,明万历八年监察御使苏民望曾命奉直大夫知郑州事许汝升重建祠堂,并立《重修列子祠记》碑石。
列子作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,其思想和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尤其是在哲学、文学和宗教领域。他的故事和寓言至今仍被广泛传颂,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