乾隆帝,即清高宗爱新觉罗·弘历,清朝第六位皇帝,清军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,生于1711年9月24日,卒于1799年2月7日,享年89岁。以下是乾隆帝的简介:
# 生平经历
- 早年:康熙五十年(1711年)八月十三日生于雍亲王府,清世宗雍正皇帝第四子,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。自小受祖父康熙皇帝的钟爱,养之宫中。雍正元年(1723年),雍正帝即密建其为皇储,雍正十一年(1733年)封为和硕宝亲王。
- 登基:雍正十三年(1735年)即位,年号乾隆。
- 退位:乾隆六十年(1795年)禅位于皇太子颙琰,即嘉庆帝,自称太上皇,但仍掌握实权,直至嘉庆四年(1799年)正月初三驾崩,实际执政时间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。
# 政治举措
- 调整政策:即位后,调整皇室内部关系,释放雍正帝长期监禁的政敌允禵等,恢复其爵位,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;妥善处理年羹尧、隆科多两案的遗留问题,释放因贻误军机而判死罪的岳钟琪、傅尔丹等。
- 整顿吏治:实行“宽严相济”之策,厘定各项典章制度,优待士人,安抚雍正朝受打击之宗室,整顿官场陋习,惩治贪腐,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吏治。
- 加强边疆管理:平定大小金川、大小和卓等叛乱,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统治,设立伊犁将军,统辖天山南北两路军政事务;派兵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,抗击廓尔喀入侵西藏,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。
# 经济措施
- 重视农业:鼓励开荒,扩大种植面积,兴修水利,通过人口迁移开发边疆地区,使全国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,粮食产量增加,促进了人口增长。
- 发展商业:采取恤商政策,放宽对商业的限制,金融机构(如票号)开始出现,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,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。
# 文化成就
- 编纂典籍: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,编纂巨帙《四库全书》,共三千四百五十七种,七万九千零七十卷,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,保存了大量古籍,但也销毁、篡改了不少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书籍。
- 重视文物:重视文物典籍的收藏与整理,令将内府珍藏编成《石渠宝笈》、《西清古鉴》等。
- 文学创作:一生著文吟诗,其诗作竟达四万二千余首,几与《全唐诗》相埒,但艺术价值不高,多为应景之作。
- 书法艺术:书法从学习赵孟頫入手,风格圆润秀慧,在清代乃至中国历代皇帝之中属上流,但缺乏变化和韵味,无明显成就。
# 对外关系
- 闭关锁国:继续推行闭关锁国政策,限制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,仅开放广州一口通商,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,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。
- 边界管理:规定每年派兵至格尔必齐(今属俄罗斯)及额尔古讷河(在今黑龙江省与俄罗斯交界处)一带边界巡逻;乾隆三十二年,派军入缅,乾隆三十四年,遣大学士傅恒督师1.3万余人再入缅甸,交战数月,迫缅王猛驳请和。
# 晚年状况
- 宠信和珅:晚年倚重和珅,导致吏治败坏,贪污盛行,政治腐败,社会矛盾加剧,使乾隆帝辉煌的一生罩上了阴影。
- 六下江南:曾六次南巡,名为视察河工,实为游山玩水,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,加重了人民的负担。
乾隆帝在位期间,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的顶峰,政治稳定,经济繁荣,文化昌盛,疆域辽阔。然而,其晚年政策失误和宠信贪官,为清朝的衰败埋下了伏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