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克西姆·高尔基(Maxim Gorky,1868年3月28日—1936年6月14日),原名阿列克塞·马克西姆维奇·彼什科夫,是苏联无产阶级作家、诗人、评论家、政论家、学者。以下是关于高尔基的详细介绍:
# 人物生平
- 早年经历:高尔基出生于俄罗斯帝国下诺夫哥罗德的一个木工家庭,4岁时父亲去世,随母亲寄居外祖父家。11岁时开始独立谋生,曾当过学徒、搬运工、面包工人等。
- 写作之路:1892年,高尔基在《高加索报》上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《马卡尔·楚德拉》,从此专心从事写作。1898年,他的第一个作品集两卷集《随笔与短篇小说集》问世,蜚声俄国和欧洲文坛。
- 政治活动:1905年,高尔基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。1906年,他受列宁的委托,由芬兰去美国进行革命活动,在美国出版长篇小说《母亲》。1913年,高尔基从意大利回国,从事无产阶级文化组织工作,主持《真理报》的文艺专栏。
- 晚年生活:1921年10月,高尔基出国疗养。1928年,高尔基回到苏联,在斯大林的安排下,他在俄罗斯作了两次长途旅行观光后决定回国定居。1934年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主席。1936年6月14日,高尔基因病逝世,享年68岁。
# 主要作品
高尔基的代表作品有《海燕》《母亲》《童年》《在人间》《我的大学》等。其中,《童年》《在人间》《我的大学》是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,描写了他在社会底层的生活经历和成长过程。《母亲》是他唯一的一部反映俄国革命运动的长篇小说,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。
# 创作特点
- 作品主题:高尔基的作品主要描写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,展现了他们的苦难、斗争和追求。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,同时也表达了对革命和社会主义的向往。
- 艺术特色:高尔基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。他的语言生动形象,文字色彩清新,善于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社会生活。他的作品还充满了激情和力量,具有强烈的感染力。
# 人物影响
高尔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,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,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,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之一。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观点,对中国五四以后新文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。
# 人物评价
列宁评价高尔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,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,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,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之一,政治活动家,诗人。俄国作家、批评家梅列日科夫斯基认为高尔基的作品中没有艺术,有的是生活,有自己的美学,对于热爱生活的人来说充满能力的美学。苏联文学史家弗·费·博茨亚诺夫斯基评价高尔基的笔触生动形象,文字色彩清新,所写的每一笔都没有多余的字句,没有任何的花言巧语,只要两三笔就能传达一幅完整的并且是完全现实的画面。
# 人物争议
高尔基在政治方面存在一些争议。他与列宁曾有过分歧,后来在斯大林时期,高尔基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成为了斯大林的鼓手和宣传家,为斯大林的政治宣传做出了贡献。一些人认为高尔基晚年被斯大林利用,失去了创作的独立性,但也有人认为高尔基的思想确实发生了转变,他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抱有一定的理想和信念。
总的来说,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,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,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。他的生平和创作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,他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