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曼殊(1884年10月19日-1918年5月2日),名玄瑛,字子谷,号曼殊,广东香山县(今广东省珠海市沥溪村)人,清末民初著名文学家,曾三度出家。
# 人物生平
- 早年经历:1884年,苏曼殊出生于日本横滨,父亲苏杰生在日本经商,母亲是日本人河合若子。因祖父反对苏杰生纳日本人为妾,苏曼殊由庶母河合仙抚养。1889年,随嫡母黄氏回到广东沥溪,七岁入私塾读书,十一岁展现文学天赋。十二岁时,因生病被庶母陈氏抛弃在柴房,险些病死,后皈依佛门,又因偷吃鸽子被赶出寺院。十三岁投奔姑母,到上海寻找父亲,就读皇娘书院,师从西班牙老师罗弼氏·庄湘,展现语言天赋。1898年,表哥林紫垣带他回日本探望生母河合仙。
- 日本留学:在日本期间,苏曼殊就读于横滨大同学校,师从汤国顿,读书期间同时学习画画。1899年暑假,他跟着母亲河合仙去逗子樱山村,在这里遇到了一位日本少女菊子,并与她相恋。由于家族反对,最终菊子投海自尽,而他则回到中国在广州蒲润寺出家,做门徒僧。同年秋天,子谷返回日本,继续在大同学校学习。因展现出不凡的绘画才华,他开始在学校担任美术助教。1901年秋天入选梁启超举办的夜间中文班,在此学习深造。从大同学校毕业后,苏曼殊进入东京早稻田大学高等预科学习。在入学后,苏曼殊开始致力于研究古诗词,文采大有长进。在早稻田大学学习期间,苏曼殊加入了青年会,开始参加革命。1903年他改名为苏湜,考入了成城学校学习陆军,加入“拒俄义勇队”“军国民教育会”。苏曼殊参加革命的举动遭到表哥林紫垣反对,拒绝继续为他支付学费。当时他的经济来源于表哥林紫垣,没有了经济来源后,苏曼殊只能回国。在回中国的轮船“博爱轮”号上,苏曼殊写了《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》(二首),并写了封假遗书让人寄给林紫垣,说自己投海自杀了。
- 革命与文学活动:1903年,苏曼殊辍学回国后,曾在苏州吴中公学任教,又赴上海任《国民日日报》编辑,开始文学翻译活动。同年冬,至长沙,加入华兴会,被派赴香港联络兴中会。归经惠州,再拜老僧为师,自此以法号曼殊行世。辛亥革命后,回上海任《太平洋报》主笔,同时加入南社。1913年,发表《讨袁宣言》,表达对袁氏窃国的愤怒。后赴日本就医,服务于中华革命党机关刊物《民国》。1916年回国,1918年于上海病逝,年仅35岁。后由柳亚子等集资葬于西湖孤山北麓。
# 主要成就
- 文学创作:苏曼殊一生能诗擅画,通晓汉文、日文、英文、梵文等多种文字,可谓多才多艺,在诗歌、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,后人将其著作编成《曼殊全集》(共5卷)。他的诗风“清艳明秀”,别具一格,在当时影响甚大。创作小说有《断鸿零雁记》《绎纱记》等六种,又著有《梵文典》《文学因缘》《潮音集》《燕子遗诗》等文章。
- 翻译贡献:苏曼殊曾翻译过法、英、德、印等国的文学作品,其中包括拜伦、雪莱等诗篇和雨果名著《悲惨世界》,对中国文学、小说及绘画的发展具有很大贡献。
# 人物轶事
- 贪吃:苏曼殊以贪吃闻名,有传言他为了吃糖果,不惜把金牙敲下来换钱买糖,被称为“糖僧”。住院期间,他逃出医院大吃八宝饭、年糕、栗子和冰淇淋,致肠胃病加剧而死。
- 糊涂:有一次,苏曼殊在路上碰到朋友胡蕴玉,胡蕴玉问他去哪里,他回答“赴友饮”,却不知朋友在哪里宴请他。最后他跟着胡蕴玉到了胡蕴玉朋友的宴会上,埋头苦吃,吃到肚子发胀,离席而去。
苏曼殊以其独特的个性和才华,在民国文坛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,成为不可多得的文学奇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