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侯惇(?-220年6月13日),字元让,沛国谯郡(今安徽亳州)人,是东汉末年曹操部下的大将,也是曹魏开国元勋之一。以下是关于夏侯惇的详细介绍:
生平事迹
- 早年经历:夏侯惇是汉朝开国功臣夏侯婴的后代。14岁时,因有人侮辱其老师,他一怒之下将那人杀死,由此以勇气闻名于乡里。
- 追随曹操:曹操起兵时,夏侯惇是其最早的将领之一。曹操为兖州牧时,夏侯惇为折冲校尉,领东郡太守。曹操东征陶谦,留夏侯惇守濮阳。
- 征战经历:夏侯惇随曹操征讨吕布,其间在兖州之战中,左眼被流矢所伤,但战后仍立下不少战功,如收复兖州诸城等。建安二十一年(216年),夏侯惇随曹操东征孙权,曹操留他和曹仁、张辽带兵屯驻居巢,以防吴兵。建安二十四年(219年),关羽围樊城,夏侯惇随曹操南征关羽,驻军摩陂,被授予前将军。
- 治理地方:大旱时期,夏侯惇率军民阻断太寿河水,筑陂塘,灌溉农田,使百姓受益。他还曾担任陈留、济阴两郡太守及河南尹等职,治理地方颇有成效。
性格品质
- 为人俭朴:所得赏赐全部分给将士,一生不置产业,至死家无余财。
- 尊师重学:虽身在军旅,但仍不忘治学,常亲自迎师,虚心求教。
历史评价
- 陈寿评价:在《三国志》中评价其曰:“惇虽在军旅,亲迎师受业。性清俭,有余财辄以分施,不足资之于官,不治产业。”
- 后世评价:夏侯惇在曹魏政权中的地位极高,是曹操最为倚重和信任的将领之一,其忠诚、勇猛以及治理地方的能力都得到了后世的认可。
夏侯惇作为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要将领,不仅在军事上有所建树,其个人品质也备受赞誉,成为历史上一位具有影响力的军事人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