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薛岳简介
薛岳(1896年12月17日—1998年5月3日),原名薛仰岳,字伯陵,广东韶关市乐昌县人,客家人,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,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著名将领,以“天炉战法”和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闻名,被誉为“抗战中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”。以下是其生平与成就的详细梳理:
---
一、早年经历与革命生涯
1. 家世与启蒙
- 出身于清末广东客家人家庭,父亲薛豪汉以岳飞为榜样为其取名“仰岳”,后自改为“薛岳”,表明以岳飞自许的决心。
- 11岁考入保定陆军小学,18岁加入中华革命党,1918年从保定军校肄业后南下广东,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援闽粤军,任司令部上尉参谋。
2. 护卫孙中山与早期政治立场
- 1922年陈炯明叛变时,薛岳率部死守总统府,保护宋庆龄安全撤离,此战奠定其军事声望。
- 曾建议中共中央将蒋介石视为“反革命分子”处理(1927年),但未被采纳,此后与蒋介石关系复杂,多次投靠李济深、张发奎等派系,最终回归蒋阵营。
---
二、军事成就与抗战贡献
1. “天炉战法”与长沙会战
- 在三次长沙会战(1939-1942年)中,薛岳独创“天炉战法”,通过诱敌深入、分割包围,歼灭日军10万余人,其中第三次长沙大捷被盟军视为太平洋战争初期“唯一胜利”,极大鼓舞士气。
- 1938年万家岭战役中,全歼日军第106师团,被叶挺称为与平型关、台儿庄齐名的胜利。
2. 其他重要战役
- 参与淞沪会战、武汉会战等,指挥南昌会战重创日军,获冈村宁次“撼山易,撼薛将军难”的评价。
---
三、国共内战与政治边缘化
1. 对红军与中共的立场转变
- 土地革命时期曾参与“围剿”红军,湘江战役中重创中央红军,被称为“长征头号追兵”。
- 1927年因目睹苏联顾问策划广州暴动,转为坚决反共,晚年赴台后成为国民党核心反共人物。
2. 解放战争中的失利
- 1947年莱芜战役惨败,1949年海南岛战役失败后退守台湾,此后被蒋介石边缘化,历任“总统府战略顾问”等虚职。
---
四、晚年困境与争议
1. 经济潦倒与控诉
- 1993年因拖欠房租被台湾房东告上法庭,庭审中怒斥“我曾歼灭10万日军!”,引发舆论同情。
- 晚年居于嘉义破旧小屋,临终前高呼“宁用奴才,不用人才”,暗讽国民党内部腐败与人才流失。
2. 历史评价的两面性
- 正面:国民党称其“纬武经文,勋绩崇隆”,美国授予自由勋章,抗战中歼敌数量居国军将领之首。
- 争议:被批评为“刚愎自用”,解放战争中指挥失当;早年亲共立场与后期反共的转变亦受质疑。
---
五、总结
薛岳是近代中国军事史上极具争议的复杂人物:
- 抗战英雄:以“天炉战法”改写战场格局,是少数对日作战主动求胜的国军将领;
- 政治投机者:在国共内斗中多次倒戈,最终沦为权力斗争牺牲品;
- 悲剧性晚年:英雄迟暮的遭遇折射出台湾政坛对历史功臣的冷漠。
其一生交织着民族大义与个人命运的沉浮,成为近代中国转型期的缩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