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世昌(1855年10月20日—1939年6月6日),字卜五,号菊人,又号弢斋、东海、涛斋,晚号水竹村人、石门山人、东海居士,祖籍浙江鄞县,出生于河南省卫辉府(今卫辉市)。以下是其生平简介:
# 早年经历
- 徐世昌幼年丧父,家境贫寒,但母亲教育严苛,本人聪颖好学。
- 十六岁开始辅佐老师授课,挣钱养家,十七岁因小楷书写较好,随叔祖父充任县衙文案,后来到知府做文案及会计。
- 1879年,二十四岁的徐世昌为准宁县知事治理文牍时,遇到了袁世凯,两人一见倾心,结为金兰。
- 1882年,在袁世凯资助下,徐世昌、徐世光兄弟赴应天府参加会试,并同时中举。
- 1886年,徐世昌考中进士,1889年正式入职翰林院。
# 清朝时期
- 1897年,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,奏请徐世昌兼管新建陆军稽查及营务总办,徐世昌欣然就任,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近代军事理论,编写了《新建陆军兵略存录》及《操法详晰图说》十三册,以统筹全军训练及教育。
- 1900年,八国联军攻入北京,慈禧太后与光绪帝西逃,徐世昌随行护驾,得到青睐,在随后的三年中,相继涉足清廷政务、财务、军务、学务。
- 1904年,徐世昌得任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会试的阅卷大臣。
- 1905年,奉旨入值军机处,同年年底即授军机大臣,署理兵部尚书。
- 1906年,被清廷任命为钦差大臣、东三省总督,集军政大权于一身,官至从一品,在东北任职仅两年,东三省面貌焕然一新,对日本明目张胆的侵略行径予以坚决反击,在卫护领土主权等原则问题上据理力争,寸土不让。
- 1908年,光绪、慈禧相继去世,袁世凯被摄政王载沣罢黜,徐世昌自请病退,调任邮传部尚书,京浦铁路督办。
- 1911年5月,清廷设置“立宪”内阁,徐世昌成为仅有的四名汉人内阁之一,任协理大臣,同年十月辛亥革命爆发,力主起用袁世凯镇压革命,11月袁任内阁总理大臣,徐改任军谘大臣、加太保衔,成为袁世凯的第一幕僚。
# 民国时期
- 1912年,与袁世凯密切合作,精心导演了袁世凯出山、逼宫、掌权三部曲,使清朝末代皇帝退位,袁世凯当上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,徐世昌却隐身而退,移居青岛。
- 1914年5月1日,袁世凯颁布《中华民国约法》,徐世昌被任命为国务卿,赞襄大总统。
- 1915年,袁世凯欲恢复帝制,徐世昌辞职,退居河南辉县水竹村。
- 1916年3月,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,起用徐世昌为国务卿,但仅任职一个月。
- 1918年10月,徐世昌被国会选为民国大总统,他下令对南方停战,次年召开议和会议。
- 1922年6月,通电辞职,退隐天津租界以书画自娱。
# 晚年生活
- 晚年多次拒绝日伪诱降,保住民族气节。
- 1939年6月6日,徐世昌病故,年85岁,先寄葬于天津桃园村原英国公墓,后同夫人一起归葬于河南省辉县市百泉镇苏门山下。
# 主要成就
- 政治方面:在清朝末年,助力袁世凯出山,出计逼清帝退位,为清朝的和平过渡到民国做出了一定贡献;担任民国大总统期间,下令对南方停战,召开议和会议,试图缓和南北矛盾,维护国家统一。
- 军事方面:在袁世凯小站练兵时,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近代军事理论,先后编写了《新建陆军兵略存录》及《操法详晰图说》十三册,以统筹全军训练及教育,为民国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,几乎左右了整个民国初期的历史。
- 经济方面:在东三省总督任上,整顿东三省的财政,兴办实业,建立起农业试验场、造林公所、发电厂等,积极倡导种麦,并向种植者提供国内及日、美等国良种,使东三省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。
- 文化教育方面:国学功底深厚,著书立言,研习书法,工山水,能诗,设晚晴簃诗社,罗致诗友,编印清诗汇,一生编书、刻书30余种,如《清儒学案》《退耕堂集》《水竹村人集》等,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;在东三省总督任上,大办教育,兴办了普通教育学堂、师范教育学堂、实业教育学堂、专门教育学堂和旗人教育学堂,提高了当地的文化教育水平。
徐世昌一生经历了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的动荡岁月,在政治、军事、经济、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,被称为“文治总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