许倬云
2025-04-01 11:12:05 浏览:5次 【




# 许倬云简介  

许倬云(Cho-Yun Hsu,1930年9月2日-),江苏无锡人,1948年移居台湾,1970年定居美国匹兹堡,是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家之一,研究领域涵盖上古史、经济史、文化史、考古学与社会学,以“大历史观”和跨学科研究著称。以下从生平、学术贡献、代表著作及社会影响等方面展开:

---

 一、生平与教育背景  

1. 早年经历  

   - 1930年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,幼年因战乱辗转于湖北、四川等地,亲历社会底层生活,为其日后关注社会结构变迁奠定基础。  

   - 1948年随家人迁居台湾,1953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,师从李济、沈刚伯等史学大家,奠定考古与历史学根基。  

2. 学术深造与任教  

   - 1957年赴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,师从汉学大家顾立雅,1962年获人文科学哲学博士学位,博士论文《形塑中国》(英文版)成为研究春秋战国社会流动的典范。  

   - 1970年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系教授,1980年当选台湾“中研院”院士,后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、夏威夷大学等多所高校,晚年仍坚持学术创作。  

3. 晚年与健康  

   - 94岁高龄时(2024年)获唐奖汉学奖,虽视听行动不便,仍通过口述完成多部著作,如《美国小史》(2024年出版)。  

---

 二、学术贡献与思想特色  

1. 研究方法与领域  

   - 计量社会学:开创性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历史数据,如《中国古代社会史论》中对《左传》2000余人物的量化研究,揭示春秋战国社会流动规律。  

   - 跨文明比较:结合古埃及、两河流域文明研究,提出中国“天下国家”形成路径的独特性,强调文化包容性与交流对历史发展的影响。  

2. 核心关怀  

   - 天人互动:关注中国文明中人与自然、群体与个体的互动关系,认为中华文明特质在于动态平衡与开放包容。  

   - 历史与现实的联结:晚年转向大众史学,通过《万古江河》《说中国》等著作,将学术成果转化为人文素养资源,探讨当代社会问题。  

---

 三、代表著作  

1. 学术经典  

   - “古代中国三部曲”:  

     - 《西周史》:结合青铜器铭文与考古材料,探讨西周文化扩张与天命观念。  

     - 《中国古代社会史论》(《形塑中国》):分析春秋战国社会流动与结构转型,2024年推出全新中译本。  

     - 《汉代农业》:剖析精耕农业、市镇网络与国家治理的互动,奠定汉代经济史研究范式。  

   - 其他专著:《熔铸华夏》《我者与他者》等,聚焦文化整合与内外分际问题。  

2. 大众史学  

   - “中国文化三部曲”:《万古江河》《说中国》《中国文化的精神》以通俗语言梳理中华文明脉络,行销百万册。  

   - 社会与管理:《从历史看管理》五卷本(2025年出版)以历史经验解读领导力、组织与时代变迁。  

   - 国际视野:《美国小史》(2024年)结合六十余年亲历,剖析美国社会与文化特质。  

---

 四、奖项荣誉与社会影响  

1. 学术成就  

   - 2024年获第六届唐奖汉学奖,评审称其“证明汉学可与人文社科各领域对话”,奖金创学术奖新高。  

   - 2020年获“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终身成就奖”,2023年获“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大奖”。  

2. 文化影响力  

   - 著作被译为多国语言,推动中西文明对话,如《万古江河》获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。  

   - 通过讲座、访谈与媒体互动,倡导“安顿自我”的文化自觉,激励年轻学者拓展视野。  

---

 五、总结  

许倬云以跨学科视野与人文关怀,重塑了中国历史研究的范式。他既扎根于考古与文献,又跳出传统框架,将历史置于全球文明坐标中审视。其学术生涯贯穿战乱、冷战与全球化,始终以“文化根脉”的守护者自居,被誉为“兼具博雅理念与淑世精神的史家”。


数据包号:2002-16
产品价格:电子版:18元 | U盘版:38元 | 纸质版:58元
数据详情:可能包含自传、相册、视频、作品等;会随时更新,以客服售前答复为准。
客服专员:yes! 微信号:cd60066
温馨提示:电子版与U盘版一旦发货,概不退款,数据损坏可补发。
 
全部评论
  •   艾丰(1938年4月5日-2019年5月19日),河北玉田人,原名艾宝元,笔名文牛,是中国著名的新闻记者、新闻教育..

    社会活动家
  •   胡风(1902年11月1日-1985年6月8日),原名张光人,笔名谷非、高荒、张果等,湖北蕲春人,是中国现代著名的..

    文艺理论家
  •   近藤大介(就近藤大介)是日本学者、专栏作家及媒体人,其学术与写作生涯横跨中日两国,以观察中日社会差异..

    学者
传记书行,经典传世
Copyright © 2025 CDOO All Rights Reserved
蜀ICP备20018434号-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