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东润(1896—1988),原名朱世溱,字东润,后以字行,江苏泰兴人,当代著名传记文学家、文学史家、文艺批评家、书法家。
# 生平经历
- 早年求学:1913年,17岁的朱东润受上海勤工俭学会帮助,赴英国留学,就读于伦敦西南学院,并常往牛津大学听课,接触到西方传记名著,对传记文学产生浓厚兴趣。1916年,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,伦敦西南学院停办,朱东润回国。
- 从教从政:1917年,朱东润开始从事教育工作,先后在南通师范学校、武汉大学、重庆中央大学、江南大学、齐鲁大学、沪江大学等校任教。1927年6月,他曾应国民党元老吴稚晖之邀,担任南京中央政治会议秘书一职,但在南京只待了80天,便因不适应那里的浮华景象而回到学校,决意一心只做学问,终身从事教育事业。
- 学术成就:朱东润在学术上极为勤奋,每开设一门新课,都会在备课的基础上撰写相关的著作。讲授《史记》时,创作了《史记考索》一书,后又撰写了《汉书考索》和《后汉书考索》。他是我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奠基人之一,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,对本土人物传叙之演进轨迹作了系统的梳理,陆续呈献了《张居正大传》《王守仁大传》《陆游传》《梅尧臣传》《杜甫叙论》《陈子龙及其时代》《元好问传》《李方舟传》《朱东润自传》等众多传记作品,在人物传记这块疆土上开辟出前所未臻的境界。此外,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方面也有重要贡献,著有《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》《中国文学论集》等。
- 个人生活:朱东润与妻子邹莲舫的婚姻是由包办婚姻开始,但两人在共同生活中逐渐培养了深厚的感情,共同度过了近五十年的风风雨雨。在抗战期间,朱东润前往四川教学,邹莲舫独自留在家中抚养孩子、支撑家庭,两人通过信件互相支持。1968年,朱东润被批斗,68岁的邹莲舫不堪折磨悬梁自尽,给朱东润带来了巨大的悲痛。
# 人物评价
- 朱东润先生以艰苦的方法追求学识,从坚决的方向认识人生,他的成就正是这样取得的。他在抗战最为艰苦的时期写成了《八代传叙文学述论》,即便在日军空袭时,他的写作仍如常进行。
- 朱东润先生常说,他的传记文学写作目标是为中国文学研究开拓一条新的道路。他认为中国文学在引入西方文学观念后,在小说、诗歌、散文、戏曲等方面都有了显著变化,但在传记方面则很不够。因此他的后半生将此作为主要的工作目标,写作了多部传记作品,他所挑选的历史上的传主,都是积极用世,曾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个人努力的人。
- 朱东润先生从事教育工作超过七十年,桃李遍天下,他视教学研究工作为一生的志业。当他身体日衰,屡次住院后,依然工作不懈,并以“教师终于讲席”自励。他对学生的关怀也无微不至,晚年指导研究生,始终坚持亲自授课,每次都讲足两个小时,为学生传授读书方法,让学生开拓眼界。
朱东润先生的一生,是为学术和教育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,他的学术成就和崇高精神,至今仍激励着无数后辈以学术为志业,以天下为己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