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洵(1009年-1066年),字明允,号老泉,眉州眉山(今四川省眉山)人,北宋文学家、散文家,唐宋八大家之一。以下是关于苏洵的详细介绍:
生平经历
- 早年求学:苏洵年少时并未专心学业,直到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,期间游历名山大川,增长见识。
- 科场失意: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,但均未中举,包括进士和茂才异等考试。
- 潜心著述:科场失意后,苏洵闭门读书,著有《几策》《权书》《衡论》等数十篇政论文章,系统提出涉及政治、经济、军事等领域的革新主张。
- 名动京师:嘉祐元年(1056年),苏洵送其二子苏轼、苏辙入京应试,其文章得到欧阳修的赏识,并在士大夫中流传,父子三人名动京师。
- 仕途生涯:嘉祐五年(1060年),苏洵被任命为试秘书省校书郎,后与姚辟同修《太常因革礼》。
文学成就
- 散文创作:苏洵的散文以议论文为主,针对北宋社会现实而作,具有荀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辩之风,观点明确,析理透彻,语言犀利,结构严谨。其散文风格雄奇高古,对改变当时不良文风起了巨大促进作用。
- 诗歌创作:苏洵诗作不多,但诸体皆备,尤以五七言古诗见长。
- 文学影响:苏洵在文学史上上继韩愈、欧阳修,下开苏轼兄弟,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人物。
思想主张
- 离经叛道倾向:苏洵一反孔孟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”的传统观点,认为“利之所在,天下趋之”,主张顺应人情,加以引导。
- 主张革新:他在政治、经济、军事等领域提出革新主张,被誉为“王佐才”“帝王师”。
- 史学观点:苏洵认为史书应真实记录历史,主张史学家应有自己的见解,反对因袭�窃。
教育成就
苏洵培养了苏轼、苏辙两位杰出的文学家,其在家庭教育上的成就被誉为天下父亲的典范。
苏洵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、深刻的思想主张和杰出的教育成就,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