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阳明(1472-1529),名守仁,字伯安,号阳明,浙江余姚人,明代著名哲学家、思想家、教育家和军事家。以下是他的生平简介:
# 生平经历
- 早年:出身官宦世家,父亲王华曾任南京吏部尚书。五岁前不能说话,后改名守仁才开始说话。少年时学文习武,刻苦用功,以诸葛亮自喻,立志成就一番事业。
- 入仕:明弘治十二年(1499)考取进士,授兵部主事。因反对宦官刘瑾,于明正德元年(1506)被廷杖四十,谪贬贵州龙场驿丞。在龙场期间,历经磨难,日夜反省,最终悟出“心即理”的道理,史称“龙场悟道”。
- 政绩与军功:刘瑾被诛后,历任庐陵知县、右佥都御史、南赣巡抚等职。在任南赣巡抚期间,成功镇压农民起义,平定“宸濠之乱”,因功被封为“新建伯”,官至南京兵部尚书。
- 讲学传道:后因功高遭忌,辞官回乡讲学,在绍兴、余姚一带创建书院,宣讲“王学”,积极推广自己的心学思想,培养众多弟子,形成“阳明学派”,其学术流传至今,影响深远。
- 晚年:嘉靖六年(1527),复被派总督两广军事,后因肺病加疾,上疏乞归,于1528年十一月二十九日(1529年1月9日)病逝于江西南安舟中,谥号“文成”。
# 主要思想
- 心即理: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,判断事情对错是非的标准是内心的良知,而不是外在的事物。
- 知行合一:强调知中有行,行中有知,知是行的主意,行是知的工夫,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不可分离。
- 致良知:提出“致良知”的哲学命题,认为良知人人都有,是人心中的天理,要通过内心的反省和实践,去除私欲,恢复良知的本来面目。
王阳明以其卓越的哲学思想、杰出的军事才能以及深厚的教育情怀,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,被后人誉为“立德、立功、立言皆居绝顶”的“明第一流人物”。